日新讲堂第三十六、三十七讲 | 竺青编审、潘建国教授做客304am永利集团日新讲堂

发布者:院办发布时间:2024-11-05

(通讯员:关静)2024年11月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竺青编审、北京大学中文系潘建国教授做客我院日新讲堂。304am永利集团副院长冯大建致欢迎辞,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杨传庆主持讲座。

竺青的讲座题目是“七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范式转型及其启示”。讲座从学术范式和学术编辑的双重视角,对《文学遗产》创刊以来发表的六百余篇古代小说论文展开定量分析和定性评述,进而将古代小说研究分为1954—1963 年、1980—2019年两个时段。从聚焦经典、凝视文本、拓宽视阈三个维度,揭示了不同时段古代小说研究的学术兴趣、学术命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命题。竺青认为,总体上,七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的主流范式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它逐渐固化并最终形成一种牢固的学术价值理念。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研究经典作品颇有成效的经典研究范式,但它不应成为经典作品的唯一研究范式。研究者应更新学术价值理念,建立多层级价值评判体系,并创立与此相适应的多种研究方法。特别是生成型AI的出现可能成为古代小说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突变的因素。

潘建国的讲座题目是《大数据时代古代小说文献研究的新变与路径》。他结合自身研究,讨论大数据时代下小说文献研究是否还能做,应该怎么做以及有何新变等命题。讲座围绕三句话展开。第一句话是“满世界寻找古小说”。“满世界”包括实体世界与网络世界。近年来,“寻找古小说”的重心应从未见书转向已见书,通过行走与目验,努力将枯燥的文献调查研究,转化为生动新奇的人生体验。第二句话是“于精微处见学术”。通过系列生动的学术个案,强调小说文献研究应从书叶细节入手,挖掘其背后的独特意义;从文本细部着手,借助比勘,寻找特异文字,确立版本标记物,以此筛检新文献的版本身份;以史为径,对小说文献进行学术赋值。第三句话是“以理论照亮文献潘建国指出,真正具有学术生命力的理论(术语),乃从原始文献材料中精心提炼而出,又能照亮文献的潜在意义,并引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广的学术境地。

最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两位专家详细解答了相关问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