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博士论坛举办丨指导教师:罗振亚 教授

发布者:sudy发布时间:2022-05-07

(通讯员 冯跃华)2022年4月8日晚,永利博士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期论坛由罗振亚教授主持,201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周哲和冯跃华主讲,硕博研究生60余人线上参加。

周哲主讲题目为《话本传统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他指出汪曾祺在继承话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这最主要体现在小说《皮凤三楦房子》和散文《艺坛逸事》等作品中。通过对话本小说“说书场”和结构形态的扬弃,重视“以尊入卑”来提升话本实践的语言品格,保存“文人劝世”的有益成分,汪曾祺的话本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保留“话本笔意”,克服了赵树理小说“评书气”意味浓重,以及语言啰嗦拉杂、不够精炼,僵化呆板、缺少回味,文化底蕴匮乏的缺憾,将作品的可读性发挥到极致,从而更深层地激活了话本一脉的娱众功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使他的作品受众面更广。汪曾祺使话本的文脉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为现代汉语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冯跃华主讲题目为《开裂的历史与“现代性”的角力:〈雨巷〉再解读》,他指出《雨巷》之所以能够成为新诗史的经典之作,并不完全取决于《雨巷》自身,而在于其被赋予的身份认同与与想象建构,以及背后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思想“角力”。《雨巷》面世之初,就面临着“技巧现代性”与“生活现代性”的“角力”。新时期之后,现代主义诗学话语日益增殖,《雨巷》的经典化却在大众话语、审美积习以及“中国话语”的多重“形塑”中,被打造为“中西诗艺融合”的典范。最后,冯跃华提出,尽管《雨巷》在情调的营造、意象的运用甚至是主体形象的塑造上都同中国古典诗歌有相似之处,但《雨巷》绝非古典之作,而是包蕴着现代人独有的“孤独”与“忧郁”,同时关联着1930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现实,关联着“文学”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复杂纠缠。

最后,罗振亚老师从学术研究的“距离感”和“语境化”两个方面对两位主讲人的主讲内容进行学术点评与方法总结。线上师生认真听取罗振亚教授和两位博士主讲人的发言,学生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融洽。本次论坛取得了预期效果,圆满落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