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am永利集团2019年度学术年会艺术组研讨会举行

发布者:院办发布时间:2020-01-03

2019年12月25日,304am永利集团第三届学术年会艺术组分会场研讨会在范孙楼章阁厅顺利举行。艺术设计系、东方艺术系和文化素质教学部的老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会议由杨岚教授主持,薛义教授、赵均教授、杨岚教授担任评议人。

会议共13位老师发言,汇报各自在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共同感兴趣的学术课题展开讨论。学术报告精彩纷呈研讨会学术氛围浓厚,师生们收获满满。

高迎进教授作了题为《当代艺术的社会现场与“空间美学”》的汇报,提出应在美学研究中建立“空间”这一概念。他以当代艺术为例,提出艺术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的一个转换,并进一步阐发这种转换使艺术脱离传统的形态,消解艺术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而公共艺术的出现,其实也正是权利主体的转移,艺术开始更多的代表公共的利益,这也是艺术不断走进社会活动的一个显著表现。他在这种艺术转变中冷静反思,提出当艺术与社会空间融为一体,而这个空间又被资本权力高度组织化之后,空间美学是否还具有“诗性”。

薛义教授也感慨,艺术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而这一问题也值得所有人去思考。

谢朝教授的《设计的“意义”——由加拿大战争博物馆引发的设计思考》,首先对meaning进行了细致地阐释,她提出,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在不同科学、不同领域都有涉及到,我们需要从相关学科中去寻求自己的解释。她进一步以加拿大战争博物馆馆内外的布局与结构为例,提出建筑、景观的展陈形态、功能等设计,是确实存在并可以被我们感受到的,其中也蕴含着一些深厚的情感内容。

涂俊教授的《新文科背景下的虚拟仿真实验——以中华诗教和古代寓言虚拟仿真实验为例》探讨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涂俊老师认为传统学习是被动地学习,是碎片化的、断层的;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想法缘起于叶先生,可以对中华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承。这种新模式可以将文本的学习用情景虚拟化,超越文本表现力,从而扩展学生学习的边界。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把零散的知识点体系化,直观了解知识难点。这种虚拟下的学习是完整的、连续的。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反而可以强化教学、促进科研从而反哺教学。

杨岚教授谈到,这一实验对新媒体时代新文科的思路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也对智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薛义教授的《边界与创新的几件事》思考我们应如何开展创新跨界这一新兴潮流。并提出创新来源于生活,鼓励对艺术进行突破。他通过对黄河入海口特色小镇规划、瘦西湖景区以及南开百年玩偶等案例的分析,认识到艺术可以整合社会人文资源创造新的生活环境,而艺术也通过介入生活、介入社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兰娟副教授的《“制器尚象”——兼议对东周制度思想之审视》首先对“象”的多义性与“器”的含义进行了阐释,提出“象”可表达语言所不能尽述的深意,可揭示事物的内在情态;而器既尚象而制,形之于表。旨在实用性、服务民众生活。通过对古典名著中有关“象”与“器”的内容进行例证和阐释,进一步阐述了器与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器物之间最深刻的内涵。

齐海涛老师的《非遗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提出天津大运河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产生了杨柳青等著名文化遗产,这些产品可统称为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齐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出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们在设计时应将表现方法与表达内容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艺术效果。齐老师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的结合,与时俱进。

黄镇煌老师的《校园钢笔画创作与运用研究》首先介绍了钢笔工具的中西发展史。通过展示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提出钢笔画是用硬质笔尖绘制的具有独立性、艺术性、思想性的绘画作品,具有特定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征。而他对不同构图视角所表现的内容的不同以及校园历史题材创作的阐发使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钢笔画的前世今生。黄老师高超的绘画技艺,引起评议人的一致盛赞。

陈倩老师《诗词音乐类节目的发展在中国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的得失思考》,从当下文化娱乐产业极大丰富但存在不稳定性这一现状出发,探究中国当下音乐产业中传统文化的运用,结合央视节目《经典永流传》分析音乐类节目在“文化自信”中的运用潜能。内容丰富,让大家对诗词音乐类节目有了全新的感受。

马春靓老师作了题为《手势舞——微动作里的身体政治》的汇报,她以抖音“手势舞”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从手势舞及其舞蹈技术分析、手势舞的身体政治两大方面探讨手势舞为什么在众多舞蹈视频中能够脱颖而出。最后,马老师指出手势舞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透露出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与困境,观点新颖,引起与会师生的强烈兴趣。

李晓石老师详细地分析了绘画大师莫兰迪与“形而上画派”的关系,并对莫兰迪绘画的色彩、造型与空间进行了清晰透彻的论述。李老师以她自己的创作与教学实践为例,阐述自己从莫兰迪作品中所受到的个性化语言的启迪。同时,李老师认为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给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吴若明老师的《图像学视野下的明清女性形象和社会认同一一以17-18世纪瓷器中女性图像为例》,将外销瓷上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对17-18世纪中国外销瓷女性题材进行了分类。其中,结合具体实例,围绕史料,深入考察了“伊利莎LongEliza”这一名词的由来。最后,对真实和泛真实的女性图像进行对比,考察了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不同的审美取向。吴老师幽默的讲授风格以及与在场学生精彩的互动,活跃了学术汇报现场严肃的氛围,受到了薛义教授的盛赞。

杨岚教授作了题为《日本审美文化中的阴性气质探源》的汇报,从物哀、幽玄、侘寂三个核心的美学范畴来谈日本审美文化中的阴性气质,物哀偏于情调,幽玄偏于形式,侘寂偏于境界,并指出阴性气质包含女性、柔性、隐性、暗性、感性等,分别对应生、顺、简、妙、美,并揭示了阴性气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和艺术根源,对比中西印日文化的气质差异,见解独到,立论精辟,富有启发性。

刘越老师从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书籍期刊三方面考察了中国美术史重要学术议题的范围,并从绘画史研究,物质文化研究,宗教美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赞助人性别主题研究,战争与美术主题,展览、书写与作品意义的关注方面对中国美术史重要的学术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考证缜密,体现了刘越老师高度的学术探索精神,丰富和更新了大家的视野。

薛义教授针对老师们的发言作出了评议。杨岚教授鼓励在场学生要大胆发表看法、发扬质疑精神。会议结束后,现场师生围绕发言中所涉及的多方面学术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烈。

最后,研讨会在薛义教授的总结中落下帷幕。薛义教授表示:此次学术年会的举办为学生开拓学术视野,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并给在场学生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做艺术、做学问、学知识我们一定要对其背后的缘由有所了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正是掌握背后的本质才能使我们走得更高、走得更远。第二、强调个人的直觉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不能丢掉我们非常鲜明的直观的感受,有了这种直观的感受才能使我们做出更好的艺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