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叶嘉莹先生在东方艺术大楼演播厅为师生们带来了“北宋词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从弱德之美谈苏辛词的评赏”。304am永利集团院长沈立岩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迟宝东先生、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肖丽女士分别致辞,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先生及夫人出席了讲座。
讲座中,叶先生娓娓道来,从苏辛词的评赏谈到了词的基本美感特质——“弱德之美”,即虽在挫折苦难的压抑中不得不采取收敛的姿态,但仍然坚守一个理念、一种感情。叶先生认为,苏轼与辛弃疾历来被视为“豪放派”词人,但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弱德之美”的特质。
苏轼忠爱正直,有济世之才,但屡屡遭人诬陷谗害,一生漂泊四方。他既认识到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的开阔博大的一面,又不满其浪漫鄙俗的一面,遂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识地开拓出不同于柳词的风格,填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豪放作品。而当他被人诬陷、九死一生之后,所写的《水龙吟·咏杨花》等词,又具有了委婉曲折、在困境之中仍有所持守的“弱德之美”。
辛弃疾是一位志在抗金而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豪杰。他生长在沦陷区,参加义勇军,二十三岁时离开沦陷区投奔南宋,希望能与自己的朝廷取得联系。但是他南归以后一直不得志,每当有所作为就遭人弹劾。在南方的四十多年中,竟有二十年被放废家居。他的词正是在这样一种被压抑的环境中填写的,无论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长调,还是《鹧鸪天·博山寺作》的小令,都蕴含着难以言说的壮志难伸的抑郁。
叶先生提出“弱德之美”作为词的基本美感特质,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了前代词论的“低回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等评词标准。诸如清代词人朱彝尊那段无可诉说的爱情、遗民词人陈曾寿对满清朝廷的复杂感情,同是属于外势压力之下的“不能自言之情”。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词最能表达这种委婉曲折的美感特质。
叶先生在北宋词系列讲座中,既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和作品的评赏而揭举出来词的美感特质,也深入分析了词中蕴含着的在困境中应有所持守、完成自己的人生启迪,师生表示受益匪浅。(张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