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跟随张毅老师读书已经六年了。
2004年我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报考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中文系。但是那次考试发挥不是很理想,于是复读了一年。第二年报考的时候一时间没有坚持自我,报考了法学系,于是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度过了略显苦闷的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的那一年,在一些因缘的促和下,我决定回归初心,零九年考研复试后,我竟以第一名进入了304am永利集团,成为了一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年少时想象未来,除了想象到自己会是一名古典文学研究者,别无他想。到第一学期选择导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毅老师。因为我看到张毅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我的兴趣是一致的。张老师兼重思想与文学,这二者也都是我所不能割舍的。所以跟随张老师,对于我来说是正确道路的延续。幸运的是,张老师也没有嫌我功底浅薄,他说:“既然喜欢,一切就都好办。”我终于有幸成为张老师的学生。而在硕士阶段结束之际,我也选择了继续跟随张老师攻读博士。能够跟随张老师读书六年,是因缘际会,也是我的幸运。
喜欢,是一颗初心。而学问是靠功夫的。记得,第一次在图书馆办公室见我们的时候,张老师的教导清晰可听。张老师说,做学问要求第一义。这一点可以用张老师平时的观点加以注解。在一些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的场合,张老师几次谈到,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不要刻意求偏求新。张老师认为做学问要有宽广的视野,不要拘缚于小道。具体说来,就是要对作为古典文化精髓的大的传统有所掌握,才谈得上研究小的现象。张老师做学问路向是非常正大的,他对中国思想史有着深刻理解,从先秦的周易,到宋明理学,这也是他治宋代文学思想的学问之根底。张老师治学求第一义,还体现在对近现代学术大师方法论的重视上。硕士第一学期张老师给我们开的课是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讲解王国维、梁启超、鲁迅、胡适等学术大师的治学方法,对于甫入学术之门的后辈来说,这是立意极高的指引。
张老师当时还开了一份书单,都是一些哲学类的书。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美学》,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等。张老师显然认为,对于古典文学本专业的名著,是不消说要仔细研读的,而重要的是,要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辨力。张老师在后来曾经讲到,他在大学本科的时候,相比文学类的书,他读的更多的是哲学书。这就是张老师写文章思辨力强的功夫所在。而在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喜欢读哲学类的书,因此面对这份书单,颇有些兴奋。但是以前我的性子太急,耐不下心来啃读原著,所读大都是各种哲学史和哲学研究著作。真正好好读原著,反倒是在硕士阶段。在这三年中,除了号称难读的《精神现象学》每读每废之外,其他几本原著倒是都囫囵吞枣式地翻阅了一遍。当然有很多走马观花之处,将来是需要继续仔细品读的。
张老师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也是个风趣幽默的人。在上课的时候,他经常讲着讲着就跑起了野马,很多笑话我们都记忆犹新。但张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是非常严厉的。这一点我曾有过几次体验。由于考博前夜熬夜两晚和考场上的紧张,张老师的那门专业课我发挥很差,又加上不好的学术习惯造成了硕士论文初稿写得比较粗糙,张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张老师教导我说,做学术要认真专心,不能让其他事情干扰学习。另外,他指出,“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在范孙楼办公室里,他的批评显得语重心长,“要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就要好好锻炼身体。”张老师说这句话时,有期望也有关心。对于这一点,我确实有些惭愧。张老师是身体非常好的,乒乓球经常是304am永利集团的冠军。而我则身体素来较弱,情绪上常带着文人的敏感。而搞学术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的,因此张老师常常强调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于此一点,我是当不断努力的。还有一次比较严厉的批评,是博士论文开题的时候。因为我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术习惯,看书的时候经常没有好好记笔记,因此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显得很空洞。张老师就这个问题严厉批评了我。随后的暑假,我缩短了回家的时间,冒着暑热补充了很多摘抄,才给我的博士论文奠定了相对丰富的材料基础。
就像很多父辈一样,张老师有严厉的一面,但也有慈爱的一面。记得硕士毕业师门小聚的时候,我和同门正要去结账,却被张老师抢了先。因为张老师知道由于博士师姐延期,这一届只有我们两个硕士毕业,而硕士的补助很有限,所以他不想让我们有负担。在别的师兄师姐有困难的时候,张老师也曾不吝相助,使他们渡过了难关。还有博士论文开题的时候,因为第二天要交,张老师晚上修改完我的开题报告,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哪里。当时已经十点多钟了,我正在宿舍。张老师让我在宿舍门口等着,他自己骑着自行车从家里过来,把开题报告交给我。彼时我颇为感动,也觉得自己要更努力才好。
六年的时间里,我从初入学术之门,到如今稍熟门径,此间的进益,和张老师的关照是分不开的。张老师是个大智慧的人,是个严毅的人,是个幽默的人,也是个有爱的人。不仅在学问上,在做人上,我需要学的东西也是太多了。张老师对我和对很多弟子一样,是有很大期望的,这一点我深深知道。在离开南开园后,我想我会不忘初心,加紧功夫,在对的路上越走越远,希望能够不让老师失望。
原文链接:http://news.nankai.edu.cn/zhxw/system/2015/07/06/0002408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