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马超)整齐的头发,白净的皮肤,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框眼镜更衬托出几分斯文气质,这就是304am永利集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张昊苏。今年,他的两部专著《屈原:乡土元音奏典范》《苏轼:率性本真总不移》先后出版,藉此,他毫无争议地当选新一届南开“十杰”。他的这两部专著从属于《文化中国》系列丛书第四辑,在所有丛书作者中,他是唯一的“90后”。
“这是一位天赋极高、能力很强又全面发展的学生。”得304am永利集团院长沈立岩如此评价,这位刚刚年满20岁的小伙子谦虚一笑,对于科研,他有自己的心经:“要做好研究视野不能太窄,‘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的文献、作品都要广泛涉猎,即把‘文史哲’的经络打通。”
张昊苏研究方向是明清文献学与文学思想史,获得文学、史学双学士学位的他搞起这方面的研究如鱼得水,以他的话说,是“追求古人之大体”。提及自己的作品,张昊苏说,其实这两部专著只是自己研究道路上的一个“副产品”,并不是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楚辞可以算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屈原是最早的诗人,其成就和影响力后人少有人能够企及,“不管研究哪个时代的作品和思想,都要从源头上有总体的把握,只有明白了‘源头’,才能够不断流出‘活水’。”
张昊苏说,目前对屈原的研究大体分为两派,一派注重考证,哪一年做过什么,作品是哪一年写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相当于历史研究;另一派是文学解读,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语言上有什么风格等。而张昊苏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将文史“打通”:“古人的思想价值观是最精华的东西,表面上大家都是在读文献,在了解史实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古人的思想,我希望我们把屈原还原到历史中,理解人性的本质。”
谈到自己的专业文献学,张昊苏认为很多人对其存在误读,文献学应当是在现代学术体系中对国学的表达,学科建立的初衷是对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把握,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搞辅助性研究”的学科。他很赞同翦伯赞所说,文献学是重工业,其他专业,单研究文学或者史学是轻工业,重工业要带动轻工业。这就是说,在现代学术体制之下,“通人之学”和“专家之学”要相融合,既要在某一方面有“专精”,还要有“博通”,就是宽广的视野和思维,这能够启发对于研究的具体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文献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全面的把握,其他是对一个地方深挖的把握,如果对于全盘把握不好,对于专深是把握不好的,就好像盲人摸象。”张昊苏如是说。
之所以有如此“融通”的思想,和本科时代文史双修的经历有关,开始读研后,他又在陈洪、杨洪升两位教授门下学习,“两位老师各有特点,陈洪老师做文论出身,理论修养非常高,将理论用得很通,抓住理论本质结合实际的作品化作文采飞扬的讲解;杨洪升老师是纯文献的出身,大部分文章是‘辨伪’,以‘严谨’著称,他‘实证’性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也让我受益良多。”
不仅是“学霸”,张昊苏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运动健将”和“国际象棋国家大师”等级称号,张昊苏说,“博弈”对于他读文献、搞科研也是有所助益的,“比赛中静下心来一坐几个小时的事是常有的,这让我在科研中能够‘做得了板凳,耐得住寂寞’,而且在‘博弈’中我也能够获得一种思辨性的思维,这对我研究文学理论是颇多帮助的。”张昊苏平时也会自己创作一些诗词,通过这样的创作体验,更能够对古人的诗词产生共鸣。
“其实不管是理论研究,文学创作还是下棋,到了最后都是‘哲学’,他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是相通的,当然,我还没到这个境界,以后的路还长。”这位“90后”小伙子推了推金丝框眼镜,以一贯平和的语气将他的科研“心经”婉婉道来。
原文链接:http://news.nankai.edu.cn/zhxw/system/2014/11/21/000209775.shtml